花灯,又名灯笼,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。多在春节、元宵等节庆假日悬挂,为佳节增光添彩,祈求平安。 该灯起源于汉代,盛于唐代,到了宋代遍及民间。在古代的主要作用是照明,它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,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,中间放上蜡烛成为照明工具。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,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,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重要的娱乐文化,它酬神娱人,既有"傩戏"酬神的功能,又有娱人娱乐的价值,是汉民族民俗文化的瑰宝。 在浙江仙居有一种奇特的灯笼,全身没有一根骨架,灯面图案全靠一根绣花针密密麻麻地刺出来,造型千变万化名曰“针刺无骨花灯”。明朝画家唐寅有诗云:“有灯无月不娱人,有月无灯不算春,春到人间人似玉,灯烧月下月如银,满街珠翠游村女,沸地笙歌赛社神,不展芳尊开口笑,如何消得此良辰。
各種彩飾的燈。多指元宵節所懸掛供人欣賞各式的燈飾。
流行於雲、貴、川、湘等省的地方戲。
载请注明:转载自字词网 [https://www.zici5.com/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