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革裹尸,是汉语成语,释义为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。例句为“作为军人,应以马革裹尸为荣。” 该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用作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含褒义。 相关诗句有“形容不上凌烟阁,马革裹尸那可寻。”出自北宋郭祥正的《韶州武溪亭》。 相关近义词为赴汤蹈火、决一死战、粉身碎骨等,反义词为临阵脱逃。
[be wrapped in a horse's hide;death under shield;die on the battlefield] 用马皮包裹尸体,指军人战死沙场
见“ 马革裹尸 ”。
亦作“ 马革裹尸 ”。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。谓英勇作战,死于战场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男儿要当死於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牀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 北齐 朱瑒 《与徐陵请王琳首书》:“诚復马革裹尸,遂其平生之志;原野暴体,全彼人臣之节。”《宋史·崔翰传》:“臣既以身许国,不愿死於家,得以马革裹尸足矣。” 清 昭槤 《啸亭杂录·记辛亥败兵事》:“余刀俎餘生,受君恩乃不死,今得以马革裹尸幸矣!”《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·追悼歌》:“抱定决心甘愿效命疆场,马革裹尸誓不生回营。”亦作“ 马革盛尸 ”。 金 何宏中 《述怀》诗:“马革盛尸每恨迟,西山饿踣更何辞。”亦省作“ 马革 ”。《隋书·李圆通陈茂等传论》:“终能振拔污泥之中,腾跃风云之上,符马革之愿,快生平之心,非遇其时,焉能至於此也。” 清 蒋士铨 《冬青树·勤王》:“我 文天祥 官树牙旗,志存马革,敢不戮力勤王提兵破敌也。”
载请注明:转载自字词网 [https://www.zici5.com/]